僅全文結尾涉及劇透,有提醒
很久前就對這部電影有興趣。之所以感興趣,很大程度是因為片名,跟大衛芬奇的Gone Girl一字不差。懸疑、情人失蹤...除了這些元素,我很好奇還有什麼模仿成分。
值得說的特點
起初我期待不高,就是去看故事。然而觀影中驚訝地發覺影片整體品質還不錯:視聽語言方面把控到位,製造的懸念和緊張效果挺有代入感。
色彩運用在全片很突出。紅色的大量使用讓人印象深刻,不斷提醒警惕未知的危險。時有紅、綠色同時出現,這種衝突感營造的不安氛圍是一種致命吸引。
多次出現的動物,是強烈的隱喻。監製在訪談裡解釋那些都是冷血動物。
我很喜歡片中的一個轉場,桌球的追蹤視角轉到更衣室的一組鏡頭,一氣呵成又有比喻象徵。
不足方面
有些細節似乎有些說不通。例如李木子睡眠時還帶著唇彩。在漆黑又清冷的環境裡,唇上的一抹暖色究竟是要給誰看呢😑。
如果細究故事,會發現一些難以解釋的邏輯。就不舉例了,觀眾自行發掘。
情節上設置了較多煙幕彈,有誤導觀眾的猜測方向。觀眾不喜歡被耍,與主線無關的情節多了,會顯得故事鬆散。
台詞比較弱,有些可以增強戲劇衝突的地方,卻給了句不痛不癢的台詞。例如,「—什麼時候律師開始在廁所辦公了?」「—這世界就是充滿了各種驚喜和意外。」😓這時候我真的想反嗆一句「你TM給我翻譯翻譯,到底什麼是驚喜?」1
揭曉真相,梳理事件脈絡的那一段,有些是何非的敘述口吻,又有些是沈曼的敘述口吻,卻揉在一起呈現,並不妥當,產生敘事邏輯的問題。囫圇吞棗地向觀眾揭秘,降低了觀眾參與。
遺憾之處
海灘晚餐的一場戲,有設計成為經典橋段的潛力,可惜劇組浪費了機會。這是關鍵的一場戲,互不信任的兩人即將攤牌,多麼美的人和景,多麼棒的服化道,多麼緊張的氣氛,從人物驚艷出場到假惺惺地擁抱、旋轉再入座,難道不值得給一個長鏡頭麼?餐桌上的台詞不值得認真設計一下麼?
當然,這個要求苛刻了。請原諒我剛看過《驚天營救》(Extraction),那個長鏡頭真是爽到嘆為觀止。
影片選角還不錯,美中不足是一些場景裡演員對角色心理欠推敲。例如,剛開始李木子身分遭到質疑,應該更表現對丈夫行為的疑惑不解,而非一味扮無辜。到後期,文詠珊的表演不夠邪魅,更像是個甜姐😂,拉低了懸疑氣氛。文在片場說自己“不太會演壞女孩”,真的沒在謙虛😅。
一些疑惑
全片最後的海灘合照,到底是什麼意圖?我的理解,是給不甘心的觀眾(又或許是審核部門)補的happy ending。
梵谷的畫作頻繁出現,除了主角的愛好外是否有其他解讀?我覺得更像是一種美學上的鋪陳,在故事上意義不大。
沈曼朋友說痛恨渣男,將戒指摘下丟入水中。這一橋段是否多餘?
看完後的感慨
由於電影片名,我以為這部要在前輩們基礎上銳意創新。但我失望了,這只是一部商業片。豆瓣評分從開局7.5逐漸走低也說明了問題。缺少像名作那樣紮實的故事內核,還要跟名作套近乎,必然招來全方位的審視。電影的表面技巧容易學,但有深度的故事核心卻不容易寫就,而故事核心就是影片生命力所在。
影片裡技法用得不少,例如希區考克變焦、鏡淵等等,但難免落入炫技的指責。倒不如在個別場景裡,著力將表演、台詞、攝影技法綜合運用,打磨出高水準的經典橋段。
看得出來,本片在行銷上做了很多。一個端午假期檔也競爭如此激烈。現在這些電影吆喝的口號「端午必看」「看場好戲」「極限反轉」「後勁十足」真是俗不可耐了。不知從何開始,電影行銷有了這般風氣,唉。
以下涉及劇透
梵谷《星夜》裡寧靜村落與迷幻夜空的對比,像是丈夫表面看似回歸正常,內心卻暗流湧動;又像是妻子嚮往單純安寧的生活,丈夫卻迷戀危機四伏的賭局。
主角喜歡梵谷的畫,卻用它給謀害現場佈景。這是對愛事物的褻瀆啊,殘忍至極。
賭徒的最後一賭,注定還是輸了。
- 電影《讓子彈飛》裡的一句台詞。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