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起情緒穩定,情緒的表達方式更為關鍵。情緒觀差異可能帶來衝突。掌握情緒調節方法,理解人性,做溫柔的共感者。
引入問題
原生家庭的情緒不穩定,自己能不能擁有情緒穩定的關係?
理論
約翰•戈特曼(John Gottman)的《人的七張面孔》(The Relationship Cure)被媒體譽為“人際關係領域最有價值的一本書”,其中提到了家庭情緒觀(family's philosophy of emotion)。
戈特曼透過多年對家庭和人際關係的研究,總結出了理解和改善家庭情緒氛圍的方法。這些方法是家庭成員對情緒的認識、理解和處理方式,它們對家庭互動和整體氛圍有深遠的影響。成員之間可以建立更健康、更和諧的情感關係,促進整體幸福感。
爭吵的源頭
真正的爭吵不是來自於生活的種種衝突,而是來自於雙方情緒觀的根本矛盾。
案例:女子在麵館情緒崩潰事件
對於麵館的遭遇,丈夫在妻子沒發火的情況下,說害怕她發火。這是一種應對憤怒的情緒觀。他認為不公導致憤怒,憤怒導致發火,發火導致糟糕後果,所以憤怒不該被表達。丈夫誤將憤怒情緒與憤怒情緒的表達方式劃等號,這是人們對情緒穩定的誤解。
妻子說她沒有發火,只是告訴老闆面不好吃。這是完全相反的憤怒情緒觀。她認為憤怒能幫助應對不公,把真實想法傳遞給店家,這樣他們才能清楚地看到問題,改善服務。
一方把憤怒當作促進問題改善的方法,另一方把憤怒當作引發衝突的威脅。所以才有妻子委屈欲絕,丈夫如臨大敵。
反映情緒觀來源的測驗題
假設穿越到童年時代。你的堂弟又來你家玩了,他把你房間裡的玩具弄得亂七八糟,灑滿一地。你憤怒地流出了眼淚,跑去跟自己的父親或母親哭訴,他們更可能怎麼回答你?
A. 爸媽冷靜地對你說:“別生氣,他只是個孩子,等他走了你再整理一下就好了。”
B. 爸媽一把抱住你:“太欺人了,他居然把你的玩具弄得滿地都是,看我不揍他!”
C. 爸媽重重地嘆了口氣說:“唉,別一點小事就在這作妖。對年紀小的,你得大度一點,別那麼自私。”
D. 爸媽蹲下來摸摸你的小臉說:“你很生氣是吧,我知道你花了不少時間才整理好房間。待會我和你一起整理好嗎?”
童年時期,人類大腦中尚未完全發育的神經通道可塑性極強。每一次情緒表達帶來的回饋,都塑造後續的情緒表達。
-
A選項,忽略型情緒觀-負面情緒是不理性、沒必要的,只要理性解決問題。
-
B選項,放任型情緒觀-釋放負面情緒,等於釋放內在壓力,以自己為中心即可。無節負面情緒,只會把悲傷變成憂鬱,把憤怒變成攻擊,生活一點就燃。
-
C選項,壓抑型情緒觀-認為負面情緒是有罪的,只要允許自己憤怒、抓狂、痛苦,就責的事情。
-
D選項 (推薦),情緒共感訓練型情緒觀-所有負面情緒都是可以理解和坦然接受的,但不是所有情緒表達方式都可以濫用。身為家人就要互相扶持,共同度過情緒難關,所以去溫柔地共情,並且提供實際幫助。
如果每個情緒不穩定的人的心中,都有一個向內投射的父母,那麼代代相傳的情緒觀正在影響你的親密關係。並非讓你去批判父母,父母也是普通人而已,真正的出路是,能否跳出原生情緒觀,變成一個溫柔的共情者。
三種情緒調節方法
當下心理狀態剖析法
有情緒時,別讓對方猜你的感受。當情緒被健康地表達、命名出來,讓人不帶評判地看到,它就會失去原先毀滅性的力量。
-
例:可以說「氣死我了,我真想對你大吼大叫。」但你不會真的大吼大叫,你只能讓對現在很生氣,很想罵你。
-
例:可以說「你說的不對,我真想猛烈地反擊,無情地抨擊你!」但你不會真的反擊,對方知道,你現在覺得很心寒,超級想為自己辯護。
-
例:可以說「我太傷心了,我真想離家出走。」但你不會真的離家出走,你只能讓對方知道你感到多麼的孤獨。
冷靜儀式製造法
研究表明,人們需要至少20分鐘才能從激烈情緒中平復。可以設計一個暫停吵架的儀式,例如按下對方身上的虛擬「暫停按鈕」。慣性被打破,暫停20分鐘,大部分人就能恢復思考力與同理心。
互訴衷腸法
可以找出雙方在衝突背後的、內心深處的渴望。
此方法最有挑戰的原因-對於伴侶的敏感,可以有兩種解讀:
-
一種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解讀,例如「他就是手肘往外拐,一點都不在乎我」。
-
另一種是以對方為中心做解讀,「雖然他很愛我,但此時他無法應付向內投射的父母,展現出逃避、冷漠、不關心的這一面」。
顯然第二種解讀很難做到,所以有以下做法:
恢復冷靜後,輪流講述矛盾衝突和各自感受,每個人連續至少講五分鐘,對方別急於反駁和辯解。你的任務是用提問來幫助對方更好地梳理情緒。講完之後,兩人角色互換,講不完就再講一輪。
提問範例
-
這件事中,你的感受是什麼?
-
你想要獲得什麼?認同、尊重,還是被關愛的感覺?
-
為什麼獲得這個對你來說如此重要?
-
這個意義的背後,有沒有曾經的童年經歷和傷害,可以詳細講講嗎?
-
你認為你想要的東西,可以透過爭吵實現嗎?
只要能不帶批判地互相傾聽,每次吵架完彼此都能得到治愈,會離靈魂伴侶更近一步。
情緒調節方法的關鍵-雙方都要行動。若只有一方願意努力,就沒有用。
告別不良情緒觀
如果一個人著急為自己辯護,那是因為在內心深處,他也無數次被指責,對自身感到內疚和羞愧。如果一個人看到了你不開心,卻沒有好好地撫慰你。這可能是因為,他曾經的恐懼和悲傷,沒有被任何人看見,以至於他忘記瞭如何去安慰一個同樣不快樂的人。
只要知道愛你的人不是在針對你、故意激發你的心理課題,而是在處理自己的課題,那麼原先的吵架,就會變成一次更愛對方的機會。
代代相傳的不良情緒觀終將被破除,童年無法定義你,父母也無法定義你,只有你自己能決定如何對待眼前那個深愛的人。
情緒觀理論帶給人的感悟
愛情中沒有百分之百情緒穩定的人,真正的情緒成熟,本來就源自於雙方對彼此情緒中的不合理信念、彼此過去的創傷和彼此不穩定的內在小孩相互抱持的過程。
當你學會透過情緒表面去溫柔地看彼此內心,你會看到兩個受驚的孩子。小時候我們不懂,但總有一個階段,你會在創造親密關係時,看到人性的複雜,你愛的人可以同時帶給你殘忍和愛、失望和滋養、退化和成長。
並非要去贊同、接受或容忍對方的不良做法,而是去理解對方。如果你們也像許多伴侶一樣,厭倦了情緒宣洩時暴風般的進攻,聽膩了痛苦來臨時一味講道理的防禦,特別厭煩迴避、否認、自證清白帶來的被拋棄的感覺,你們就可以用一種有尊嚴的成年人的態度,看到彼此的情感曾經一次次地被隱藏、壓抑、否認、忽視,然後說出一句:現在我明白了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。
兩個破碎的人越能理解對方的人性,就越能發出愛惜對方和自我改變的力量。因為彼此看到,所以彼此解放。這也是親密關係的最大意義。